专访刘世锦:2017年是经济触底并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验证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物价数据,2月CPI温和上涨,PPI涨幅扩大。此前发布的2月制造业PMI为51.6%,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好于预期。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现在已非常接近底部,或者说已经开始触底。2017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触底进入中速稳定增长平台的一个验证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为此,就2017年中国经济的走势,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刘世锦。


中国经济现在已非常接近底部

         《21世纪》:今年1月和2月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炉,这些数据是否能说明中国经济基本筑底,走过L型拐点了呢?你认为中国经济的底在哪儿?

         刘世锦:判断经济形势的走势,还是应该放到一个比较大的分析框架来看。中国过去六年的经济处于回调的态势,我们称之为转型再平衡的一个过程。它由过去10%左右高速增长平台转向未来中速增长的平台,过去六七年的时间其实就是由上一个平台转向下一个平台。之所以过去六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是因为中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未找到,或者说还没有触底。我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现在已非常接近底部,或者说已经开始触底。2017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触底进入中速稳定增长平台的一个验证期。

         为什么?首先从需求方面来讲,如果触底主要是高投资要触底。高投资主要包括三块:出口、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目前,应该说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已接近底部或者已经触底。再看房地产, 2014年,房地产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它的历史需求峰值。达到峰值以后,总体上它的走势是平缓逐渐下降的。虽然去年由于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拉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回升,我们判断这还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在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归常态。所谓常态就是低速,比如2%-3%或者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如果达到这个状态的话,房地产投资基本上也触底。所以,从需求上来看,中国经济也就触底或接近底部了。

         从供给侧来看,主要是前几年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央在推动去产能,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判断的主要指标就是PPI,在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以后,在2016年9月已经由负转正,之后还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已恢复了正增长。大部分行业盈利状况还是不错的,这也是在供给侧基本上触底的表现。

         所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非常接近中速增长的均衡点,或者说已经开始触底了。当然触底以后也会有一些小的波动,在中速增长平台上的波动,这就是我们说过的大L型加小W型。我认为2017年需要进一步观察,看一看是不是确实触底了。如果是的话,中国经济就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平台或者增长阶段,即中速稳定增长期。从国际经验和我们所做的理论分析来看,这个增长期应该会持续十年以上。

         《21世纪》:未来十年以上都能保持这样的增速?

         刘世锦:十年以上保持这样一个中速增长的态势。如果我们供给侧改革能够到位,很有希望形成一个更多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创新驱动、注重转型升级,经济能够具有可持续性的增长状态。这样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也会发生相当大的转变。

         前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比较大,贬值预期明显。中国经济过去几年面临下行的态势,在寻找中速增长的均衡点,但是还没有找到。这样就容易产生中国经济下行的预期。现在如果说把L型拐弯那个点过了,进入中速增长平台了,人民币的预期也会逐步调整。这样对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会产生大的影响。


中速增长期应朝着“六可”努力

         《21世纪》:从增速来看,那你预计是多少?

         刘世锦:具体速度是多少还需要再看。因为影响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我更多地还是关注一个状态,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水平上,它算是稳住了,不会再继续下降了。目前对中国经济触底的事,我认为有几种看法是需要说清楚的。

         第一种说法,就是一听说触底马上想到会反弹。触底反弹就是所谓的V型翻转或者U型翻转,他们期望,能不能再回到过去高速增长的轨道上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讲的触底,并不是过去在高速增长平台上出现一个周期性波动以后再反弹上去,不是这个情况。它是由10%高速增长的平台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触底的确切含义就是它稳住了,不再继续下降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种说法,有人对于到底能不能稳得住持怀疑态度。我们认为还是有这么一个均衡点,均衡点的含义就是在整个中速增长期供给和需求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如果这个均衡点找到的话,是能稳得住的。而且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比如说十年以上。

         第三种说法,对L型持一种不乐观的看法。有人说中国经济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在L型的低迷状态,对L型持不乐观看法。其实L型下面这条边就是我们所讲的中速增长平台。触底成功以后转入中速增长平台,它是很正常的。我们讲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速稳定增长期是典型意义上的新常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希望通过深化改革,使它更有创新活力,能够带来转型升级。它是讲究质量和效益、没水分、风险可控且可持续的增长状态。

         我提了一个六可的目标,就是“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六可目标”讲的就是这种状态,也就是中速稳定增长期应当努力达到的一个状态。


避免采取过度的需求刺激政策

         《21世纪》:你刚提到“2017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触底进入中速稳定增长期的一个验证期”。当前经济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为了保持稳增长,你预计会不会采取过度宽松的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比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方面。

         刘世锦:这点我们一定要明确,最近几年避免采取过度的需求刺激政策,而是强调供给侧改革,原因是什么?这几年中国发生的经济回落,并不是在原有的高速增长平台上的周期性波动,它是从高速增长的平台转向中速增长的平台。这实际上意味着增长潜力在发生变化。增长潜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体制条件的系统性变化。从整个工业化历史过程来看,这个时候的增长潜力下降是符合规律的。增长潜力的变化靠短期的需求政策是拉不起来的。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企图用需求刺激政策保持住过去的增长水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需求刺激政策解决不了增长潜力的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开始进入中速增长期,这个弯到底是不是拐过来了,这些还是要观察和验证的。我们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段时间,有一些矛盾可能会更加复杂,比如金融风险问题。如果一些不确定因素形成外部冲击,经济也不排除短期之内出现过快下滑。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率,可能会采取一些刺激性的需求政策,但是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形势有一个准确判断。

         中速增长期的增长动力是一个重大议题。这段时间中国总体上来讲还处在追赶期。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是8000美元左右,美国是5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一般在4万美元以上,中国和发达国家有三四万美元的差距。这是我们在中速增长期要逐步赶上去的差距,我们要做的事情大部分还是发达国家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

         《21世纪》:你刚才提到如果没有外部变动因素,不建议强刺激。发改委近期公布,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会达到65万亿。有学者将这个数据和2008年“4万亿计划”对比,你怎么看?

         刘世锦:中国现在每年总的投资额已经很大了,2016年固定投资超过59亿。如果算总量的话,并非超过很多。我们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下一步增长还需要投资,但这些投资怎么能够做到真正是有效率的,不能造成新的过剩产能、不会增加新的金融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搞清楚投资与杠杆率是什么关系。如果继续通过加长杠杆维持投资增长速度,可能风险就得加大,这不仅是指将来,短期内也未必能把风险控制住。

         中国应该说还有相当大的投资潜力,但是现在已经不能靠把已经相当长的杠杆进一步加长,不能用这个办法来扩大投资,而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放开准入和鼓励竞争的办法来促进投资。


         声明: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发布的讯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司赞同其观点,亦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读者依照转载内容进行的一切投资行为与本公司无关。